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的区别?及甲类传染病
众乐多普法和大家一起分享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甲乙丙类传染病各包括哪些病种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那么,这个乙类指的是什么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传染病有2种,包括: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7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不同级别意味着不同的严重程度,会采取不同级别的监督、监测和管理措施。
针对鼠疫、霍乱这种甲类传染病,因为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属于烈性传染病,所以需要进行十分严格的管理。
按照现行规定,一经发现必须在2小时以内上报,以便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断疫情的延续。
乙类传染病则属于需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一经发现要在24小时内上报。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血吸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等11种,发现后同样要在24小时内上报。
我国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有几种
病情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只有两种,一种是鼠疫,另一种是霍乱,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当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带菌的鼠蚤为媒介,经人的皮肤传入引起腺鼠疫,经呼吸道传入发生肺鼠疫,还有败血症鼠疫等,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典型的患者是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引起脱水、肌肉痉挛、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
哪些属甲类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类、乙类、丙类三类,共40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电话报告防疫站。 上述规定以外,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新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乙类传染病是指: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分别指哪些病?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iknow-pic.cdn.bcebos.com/d1160924ab18972bacfd6c9ae9cd7b899f510a9e"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hlw0be7-d689-28fa-eb29 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1160924ab18972bacfd6c9ae9cd7b899f510a9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target="_blank"title="广东省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广东省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我国甲类传染病有哪些?
甲类传染病如下:
1、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及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麻疹、百日咳、白喉、猩红热、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炭疽、疟疾、肺结核、血吸虫病等。
3、丙类传染病:包括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4、发现甲类传染病,在城镇应于六小时内报告,农村应在十二小时内报告,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施甲类管理。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5、管理传染源:对传染病病人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期限应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实施。
6、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
7、保护易感人群:可采取预防免疫,药物预防及个人防护等方法。
甲类传染病有哪些?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广东省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