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赐衣的古诗及端午日赐衣

精通法律知识的军辉2024-05-09 10:25:00141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25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众乐多普法和大家一起分享端午日赐衣端午日赐衣的古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苏东坡赞美粽子的诗句

1. 苏东坡关于粽子的诗句

2. 关于赞美粽子的诗句

苏东坡关于粽子的诗句 1.关于粽子的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3: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5: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

6: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7: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8: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

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0: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1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唐殷尧潘《端午日》

1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3: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

14: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

1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上元夜》

1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写粽子的诗句 35句描写粽子的诗句 35句。——《正月十五夜》

17: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18: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1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20: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唐刘禹锡《竞渡曲》

2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宋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2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2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6: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2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28: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宋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29: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3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3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32: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描写粽子的诗句 35句好词好句。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33: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派悦

——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34: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

35: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2.古代关于端午粽子的诗句有哪些

1.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苏轼(宋代)-《浣溪沙·端午》

2.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宋代)-《浣溪沙·端午》

3.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明代)-《午日观竞渡》

4.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宋代)-《和端午》

5.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宋代)-《端午三首》

3.形容粽子的诗句

1、《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扩展资料:

《乙卯重五诗》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4.有关赞美粽子的诗词

1、《端午》宋代诗人秦观失

原文: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译文:粽子、桃树、柳树,开门一起喝酒,把菖蒲分发给每一个人。

2、《浣溪沙·端午》北宋文学家苏轼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3、《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代 李隆基

原文: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译文:穴枕好像通了灵气一样,长长的丝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续。四季花都开放,粽子的种类花样多,味道独特美味。

4、《重午王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南北朝:邹浩

原文:

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

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

译文:登门拜访恰好吃上了粽子,将白酒倒满杯中。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总是喝醉,承蒙恩赐现在返回家中。

5、《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原文: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译文:今天是端午节的缘故所以去拜访街坊邻居,不要问我手腕上的百条丝线,只需要把粽子沾着砂糖吃。

5.端午节诗句 苏轼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⑵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⑶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⑷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⑸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⑹“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赏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6.苏东坡与粽子与海南儋州市的有关内容

濒临北部湾的儋州自古为文化名城。被宋室流放至此的大文豪苏东坡当年为了开阔当地居民的视野,他在积极传播中原文化的同时,还致力于中原文化与琼州文化的融合。《万历儋州志》载,苏东坡在儋州期间,留下了表、歌、赋、记、序、诗、传、铭等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粽子馅料”便是生动的一例。

相传苏东坡喜食粽子,留有“时于粽里得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等有关粽子的诗句。而儋州粽子源远流长,古《儋州志》载:“儋州五月端午节,饷角黍,诸粽相馈,饮昌蒲酒,柳艾悬门”,这与苏东坡的喜好相得益彰。

苏东坡不但喜欢吃粽子,对粽子的配料、制作也颇有研究。他教儋州人用淹制100日的鸭蛋黄加以农家猪肉入粽,也教他们用琼州的特产鱿鱼和虾米加以豆类入粽,儋州人效之,经煨煮后果然味道特别,成为闻名四方的儋州美食。至今人们在儋州“东坡书院”瞻仰东坡居士的雕像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苏东坡与端午节和儋州粽子的渊源关系,或许还会咏上一首在儋州流传甚广的“我爱儋州粽,香嫩叶味浓;东坡传作料,四海夺峥嵘。”的诗句(明代州守的《爱儋粽》诗)。

关于赞美粽子的诗句 1.有关赞美粽子的诗词

1、《端午》宋代诗人秦观失

原文: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译文:粽子、桃树、柳树,开门一起喝酒,把菖蒲分发给每一个人。

2、《浣溪沙·端午》北宋文学家苏轼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3、《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代 李隆基

原文: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译文:穴枕好像通了灵气一样,长长的丝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续。四季花都开放,粽子的种类花样多,味道独特美味。

4、《重午王文辅送米食张云卿送新酒来因成绝句》南北朝:邹浩

原文:

水团粽子恰登门,白酒持来更满樽。

节物人情总堪醉,况归田里已承恩。

译文:登门拜访恰好吃上了粽子,将白酒倒满杯中。因为端午节的缘故总是喝醉,承蒙恩赐现在返回家中。

5、《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宋代:释怀深

原文:

今日端午谢街坊,时节因缘要举扬。

莫问腕头缠百索,且将粽子吃沙糖。

译文:今天是端午节的缘故所以去拜访街坊邻居,不要问我手腕上的百条丝线,只需要把粽子沾着砂糖吃。

2.形容粽子的诗句

1、《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扩展资料:

《乙卯重五诗》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3.赞美粽子好吃的诗句

一、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1、翻译:彩色的缕碧包裹着粽子,白色玉团包裹糯米香味。

2、出处:元稹《表夏十首》。

二、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1、翻译:粽子香味清新脱俗,粽叶也很嫩,脍炙人口的鲜鸭也很酥脆呀。

2、出处: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三、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1、翻译:端午节临近中夏,时间清闲,会让人觉得想念粽子的味道。

2、出处: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苎丝韬。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

1、翻译:糯米放在水里泡,到时就把米中掏,将米、糯米放入粽叶里用苎丝包裹着,放入

2、出处:清代诗人谢墉《粽子》。

五、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翻译:四季都有花争相斗艳,但是在端午节却有九种样式争新奇。

2、出处: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形容粽子的句子有哪些

1.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箬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所以,大人小孩儿都喜欢吃。

2. 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温馨。

3. 吃粽子,是在咀嚼遥远,鲜活记忆,汨罗江用清澈的水流,融合了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4. 粽子里聚满了,滚滚而来的天地人的合音。继承屈原的无畏勇气,发扬屈原众人皆醉他独醒、刚正不阿的精神。

5. 粽子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节那一天。无论风雨,不管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6. 看着满街飘香的粽叶,我突然觉出了原来端午又临了。我想起那些屈原息息相关的民间传说。有关于粽子,关于龙舟,关于艾叶,就说吃粽子吧,端午包粽子,一是为了解馋,二是为了一种纪念。

7. 最美五月天,我常常是这样想的,或许是因为草长莺飞,或许是因为艾叶飘荡着清香,也或许是粽子的香气和美味,或许更是因为诗人的气节流传千古的浩然正气。

8.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

9. 粽子的清香缓缓的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的嗅着一丝丝、一缕缕粽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10. 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点白糖,轻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好极了。

11. 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鲜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5.赞美端午的诗句古诗

赞美端午的古诗有很多,下面我举些例子:屈原塔(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南歌子·游赏(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代)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译文: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蒙蒙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译文: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

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

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上面我节选了一部分,看你需要哪种情景描写,苏轼描写的关于端午的诗句比较多。

6.赞美“粽子好吃”的诗句有哪些

1、《竞渡歌》

年代: 唐 作者: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

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

会到摧车折楫时。

2、《端午日赐衣》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减字木兰花 竞渡》

年代: 宋 作者: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4、《端午日》

年代: 唐 作者: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5、《端午》

年代: 唐 作者: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赞美粽子的句子

1、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2、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钟爱,也许清香的荷叶味儿更具有端午节的气息。

3、妈妈会很早就从河边的芦苇荡采来芦苇叶,煮在锅里,然后将珍藏好久的糯米用凉水泡在面盆里。我们围坐在妈妈的身边,看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只见妈妈娴熟地把三四张芦苇叶放平,用剪刀裁平芦叶的一边,在左手的掌心,折成圆锥状,然后用右手在面盆里足足抓一把米,投进去,如果再讲究一些,会在米里放进一枚红枣或者花生、赤豆之类。叶子在妈妈的手里折来折去,就出现了一个三角锥的形状,然后用线一扎,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做好了。

端午日赐衣的古诗及端午日赐衣

《端午日赐衣》表达了杜甫端午节的什么感情?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肃宗李亨的大军攻到陕西凤翔,准备收复长安。这一年,杜甫46岁时,春天的时候,杜甫身陷于长安安史叛军手中,四月才得以脱身,从金光门出,抄小路逃到凤翔,投奔肃宗在凤翔的行在去见肃宗,并且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另外在《述怀》一诗中,他写道:“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很显然,这一趟见肃宗,他没有白跑。国难当头之时他还心系朝廷,这让刚刚继位的李亨非常高兴。看到杜甫来捧场,立马给封了个八品的左拾遗。端午节这天,杜甫穿上了由皇上赏赐的宫衣,喜不自胜,写下了这首《端午日赐衣》,表达了对肃宗的无限感激之情。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宫衣,这里指官服。这两句是说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穿上官服了,终于可以做官了,能得到皇上的赏识感到无比荣幸。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指的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而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做衣服的布料的柔软轻盈。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着,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说,衣服领子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估摸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端午节这天,杜甫收到了宫中给的官服,这套官服极其华丽。其实,衣服也并不怎么华丽,只是在杜甫眼里,这是一个平步青云的机会,自己终于有了施展理想抱负的平台了,所以内心喜悦,看着就“极其华丽”了。杜甫在心里打量,只觉得这衣服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不长不短,刚好合适。于是就想:皇恩浩荡啊!连臣子衣服这样的小事情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我应该永远感念皇上的恩德,一定要终身铭记,努力报效皇上、报效国家啊!

就内容来看,这首诗其实很单纯,皇上赐衣,他对皇上感恩戴德,从侧面反映了他渴望入朝当官的心情。从艺术性方面来看,却无多少可取之处。总体来看,这不过是一篇应景之作、面子文章而已。

端午曰赐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是叙述端午节的风俗,与题目相对应。意思在说,在端午节时期,皇上赐给我了名贵的官衣,在这样的端午节被恩宠。“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思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端午日赐衣古诗拼音

duān,wǔ,rì,cì,yī。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五言律诗,诗中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

原文: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翻译: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杜甫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向公泣血洒行殿,

佐佑卿相乾坤平。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尚书勋业超千古,

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说老翁,

漂零已是沧浪客。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p 范仲淹 御街行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

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怀思情人的词。上片写秋夜景,或就地面刻画秋声,或就天宇描摹夜色,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沈际飞《草堂诗余隽》称赏天淡句写景空灵。下片专就离情宣发。愁肠三句折进一层,言离愁之深。残灯二句再现实境,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末以离愁眉间心上无所不在,倍增酸楚。都来此事几句为李清照《一剪梅》词所袭用,化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向来为词评家所赞誉。这首词虽写似水柔情,却骨力道劲,绝不流于软媚。李攀龙云: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草堂诗余隽》),可谓佳评。

晏几道 御街行

《御街行》

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

人面知何处?

赏析:

这是一首忆旧怀人的小词,所怀念的当是往昔眷恋的一位女子。街南绿树四句为一层,写登楼怅望所见之景,绿树阴浓、杨花铺路、柔云缭绕处有一所朱门宅院,为当年伊人所居。北楼闲上到几度黄昏雨五句为一层,写自身登楼望人的情态心绪。晚春盘马以下为一层,由追忆往日朱门欢会折转到今夕物是人非。融化崔护诗,点明题旨。全词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旧地春景:街南绿树成阴,柳絮如雪铺路,树头花艳如云,花下朱户人家;北楼高矗,帘幕卷起;佳人久倚栏杆远眺,和恋人共度几多黄昏暮雨;二人骑马出游也曾在绿阴深处密语。这大量的忆旧篇幅,反衬出结尾花在楼存,时异人非的今时冷落,令人怅惘不已。全词铺叙有序,结构巧妙,以崔护诗意作结,意味尽犹未尽,咀之无穷。

端午日赐衣

杜甫 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及注释】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赏析】

《端午日赐衣》是杜甫所作,出自《全唐诗》。《端午日赐衣》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五言律诗。

端午日赐衣

杜甫 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及注释】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赏析】

《端午日赐衣》是杜甫所作,出自《全唐诗》。《端午日赐衣》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五言律诗。

诗经 无衣·岂曰无衣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1、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2、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3、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4、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5、同仇:共同对敌。

6、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7、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8、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9、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10、作:起。

11、裳:下衣,此指战裙。

12、甲兵:铠甲与兵器。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着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捣衣诗

柳恽 捣衣诗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诗经 无衣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1、七:表示衣服很多。

2、安:舒适。吉:好,漂亮。

3、燠:暖和。

译文:

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又舒适来又暖和。

赏析: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