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过度包装处罚依据及商品过度包装
有缘千里来相见,希望商品过度包装商品过度包装处罚依据能很好的解决你要查找的问题!众乐多普法和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标准的社会意义
商品包装具有保护商品、美化产品、引导消费、提高商品附加值等作用。
食品和化妆品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市场上部分食品和化妆品企业还存在包装过度、不环保、不节约的情况,表现为包装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成本过高,超出了包装本身的基本功能。据研究表明,中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可以看出,商品过度包装既浪费了资源能源,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更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过度包装会造成哪些后果
过度包装的危害有哪些?商品过度包装问题正在无形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消费环境的质量,小编今天为大家刊登的文章,请大家坐下来好好地看一看,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过度包装的危害主要分为四点:
一是浪费大量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这些都是中国的紧缺资源。如果用于过度包装大量使用,而没有相应地进行回收利用,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二是诱发社会奢侈风气,暗藏腐败行为,加剧社会不和谐。各地出现的天价月饼、天价洋酒、天价保健品等,诱发了社会奢侈之风,有悖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更有害的是,过度包装的节日礼品被有些人作为“遮羞布”,搭配着贵重的有价证券、礼品甚至金钱,大开贿赂之道。
三是污染环境。消费者抛弃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对环境的污染。中国过度包装漫画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 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过度包装产生的成本相当可观,而这些耗费大量资源的过度包装物,到了消费者手中全部变成了生活垃圾。
四是损害社会利益。首先过度包装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使其在支付了必要的商品价值后,又被强加了额外的巨额包装费。其次伤害了企业利益。激烈的不正当竞争,造成了过度包装在市场上的泛滥,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利用夸大包装装饰功能的方法从消费者身上取得更多的价值。在短期内,企业营利可能会有明显上涨,但从长远来看,这无疑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商品的过度包装也属于欺诈行为。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所以,在下列6种情形下,经营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就属于欺诈: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或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
商品过度包装,对消费者的影响大吗?
大。商品过度包装问题一直是个让消费者头痛的问题,相信很多学生小时候吃过一种叫做无花果的零食,然而打开后却是萝卜条,让人大呼难以接受。而像此类的事情经常发生,一瓶包装上画着诱人果肉的果汁,一看成分表全是添加剂和调味料,甚至果汁的味道都是调味料调出来的。在拆开包装的过程中,消费者是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然后接受,到最后骂骂咧咧的决定再也不买这个商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开始注意到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分析出商品过度包装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在2023 年两会上,便有委员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然消费者大呼终于不用再“蒙着眼睛过河了”。而关于消费者在商品过度包装下受到的影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让消费者心理产生落差
首先,相信很多的消费者都经历过满怀希望的拆开商品包装,却大失所望的经历。在第一次购买一件商品时,只能够通过外观来基本辨别是个怎样的商品,大概是什么味道,或者起怎样的作用。就像我喜欢吃草莓,然而打开食品包装,却是慢慢的草莓添加剂的味道,这放着谁都难以开心起来。就像网购时,看着图片和经过客户模棱两可的介绍购买商品,在收货时,却要经历大大的商品盒里面却是小小的一个商品,心理落差自然而然的就大了起来。
据包装专家佩恩所做的研究得出,大概有85%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失望度主要是在商品包装上。而日本早在很多年前就实行了商品和包装上的图必须一致的规定,否则相当于欺骗,可以起诉的,这就很大程度的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让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商家过度包装会自然而然的带坏市场风气,让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敢问谁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还会再一次去购买呢?被欺骗了一次自然不想再被欺骗。在商品自身味道没有过于突出优势,商品价格也没有很低的情况下,商家的这类行为相当于将自己置于死地,久而久之,产品就会滞销,工厂也会倒闭。
每个人购物的过程都是兴奋且充满期待的,而商家扼杀消费者对商品美好期待的同时,也是在扼杀产品的名声和价值。
如何遏制过度包装之风?
措施:
1、遏制过度包装之风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人们观念和意识。
通过媒体、各类大型宣传活动、市场巡查、上门年检等契机,向广大消费者、生产厂家及经营者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理念,引导商家强化社会责任感,加强诚信建设。
2、刹住过度包装不良之风需要加强法律监管。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完善有关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增加对过度包装行为的惩罚,让违法企业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加大监管力度。
4、增强消费行业的自律意识,主动发挥作用。
在生产企业组织中行成联盟,龙头企业作为引领者和倡导者要以身作则,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过度包装的危害:
一、是浪费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塑料、木材等,都是我国的紧缺资源。
二、是污染环境。消费者抛弃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对环境的污染。耗费了大量资源和成本的过度包装物,到了消费者手中全部变成了生活垃圾,而这种包装垃圾则是造成城市“垃圾围城”主要原因。
三、是损害社会利益。过度包装之风形成了奢华、浮夸的社会风气,催生了扭曲的、病态的消费理念,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四、是诱发社会奢侈风气,暗藏腐败行为,毒化社会风气。
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蟹卡蟹券等问题,你有哪些好的整治建议?
解决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的途径大体有这样几种:①通过从小的教育入手,培养节约环保的消费观。②通过舆论引导转变社会风气。③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环保材料或新的回收工艺。④通过政策、税收、奖励或惩戒生产、销售和消费。⑤通过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监督和惩罚违法违规行为。
在商品过度包装问题上,人是决定性因素,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但要想迅即改变社会消费需求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将有限的行政资源放在可控的范围。即包装的生产与回收管理上,限制甚至禁止不环保难回收的包装材料在包装生产上的使用。没了生产同样也就没得消费。并大力加强包装回收再利用的能力。
在解决过度包装方面,从对人的教育和建立社会舆论引导来解决问题属长期实施才能见效的办法,但属于治本的方法。相对而言。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奖惩和法律法规强制规范方面的着力则可较快地起到成效。发达国家采取的有效措施是:产品包装中全部使用可再循环的包装材料。则可以免税;部分使用再循环材料,则征收较低的税;全部使用的是不可再利用或不可再循环材料,则对其征收高额的税。
在废旧包装回收方面,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法治化管理的国家,率先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德国很早就开始倡导商品“无包装"和“简包装”, 如果厂商对商品进行一定包装,就须缴纳“废品回收费”, 而消费者若想扔掉包装,则须交纳“垃圾清运费" 。笔者认为还可借鉴现在国内对电器产品能耗所实施的能耗等级识别标示,将包装的再利用率。材料可回收率的等级也强制性地标示在包装上,以便消费者能清晰地区别选择,监管部门也可据此进行政策上的奖惩。这些也都是我们可借鉴的办法,同时要完善相关法规。
过度包装的形式
过度包装的形式包括:结构过度、材料过度、装潢过度。
1、结构过度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2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4306人当中,97.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严重,其中76.0%的人认为非常严重。
有的商品故意增加包装层数,在内包装和外包装间增加中包装,外观漂亮,名不副实;有的商品包装体积过大,实际产品很小,喧宾夺主;还有的商品采用过厚的衬垫材料,保护功能过剩,也属过度包装。
2、材料过度
在一些礼品的包装中,商家为了提高商品的价格,不惜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多包装本来用纸包装就可以满足要求的,却采用了实木,金属制品等进行设计,大大增大了包装成本。这种包装设计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压力,也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
3、装潢过度
商家往往盲目采用上好的包装原材料,增加包装成本,有的甚至还在商品中附加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商品价值的礼品,提升商品价格。
扩展资料:
过度包装的表现
一是浪费资源,加剧了资源能源供需矛盾。
二是污染环境,危害人类的生存。
三是增加了产品成本,损害消费者利益。
四是助长奢侈浪费,毒化社会风气。这种现象的存在,与中华民族崇尚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背道而驰。
参考资料来源: -过度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