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递减名词解释和边际效应递减
这篇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名词解释是一篇神奇的文章,当你看到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名词解释的时候,说明你的好运即将来临,众乐多普法为你加油!
三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我们上一讲讨论只有一种消费品的情况。对于大部分商品而言,在其消费量达到饱和之前,人们总是偏好于较多的消费量而不是较少的消费量。这意味着,效应水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一般来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人们对再增加的一单位消费的欲望随之降低。这意味着,新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增加的效应会小于前一单位消费所增加的需求效应。
在经济学中,我们常常运用边际效应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这样就必须要了解总效应量与边际效应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而掌握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和效应最大化。
一 总效应与边际效应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用TU表示。假定消费者消费Q数量的物品或劳务,则总效用函数
为 TU=F(Q)
1 边际效应概念
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
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应需求量的增量。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对于一个需要4个馒头才能吃饱的人来讲吃第一个馒头可以使他直接缓解饥饿感因而其边际效用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边际效用依次递减;到吃第四个馒头时他已八九分饱,几乎是可吃可不吃的了故边际效用最小;等吃到第五个时馒头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用。
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先后于1871-1874年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效用的主观评价。
人们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增加的效用就递减;最后一个消费单位的效用最小;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门格尔的学生、奥地利经济学家维塞尔首先称这最小效用为“边际效应。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用MU表示。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是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
在应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应。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应的变动即为边际效应。如果用TU表示总效用的增量,则用Q表示物品的增量,那么,
MU=TU/Q
意大利经济学家F加利亚尼明确指出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的稀少性决定的。
19世纪3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价值论逐渐发展。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在1833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享受,取决于人的欲望和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从而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同时期,爱尔兰经济学家M朗菲尔德也认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1854年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提出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
①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
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递减。
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
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
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这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
根据边际效应价格论,价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起源于需求效应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
边际效应理论是一种价格理论。它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于19世纪70年代各自独立提出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解决了传统的效用价值论无法解释的“水与钻石的悖论见第1章),成为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本质是稀缺价值理论,即中国人讲的“物以稀为贵”。当然,物品的稀缺性与其生产成本有关。如果一种商品可以低成本地大量生产,一定不稀缺,所以它的价格也卖得很低。为什么电脑、汽车、手机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它们的生产成本越来越低,它们越来越不稀缺。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边讲述了一个故事:在秦国末年的时候,楚汉争霸,天下大乱。战争造成当地居民的逃亡,很多达官贵人携带和储藏金银财宝,只有任氏的祖先不要金银财宝,只储藏粮食。结果楚汉相战僵持不下,农民没法种粮食,粮食的价格暴涨,最后,任氏的祖先把储备的粮食卖出去,所有富贵人家的金银财宝也都流转到他手里去了。这就是边际效用价值(或者说稀缺性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战争中粮食稀缺,没有吃的不行,所以粮食的价值远远高过于任何金银财宝。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运用边际效用时,我们发现,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在递减,这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反映了理性人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先满足最迫切的用途,再满足次迫切的用途,然后再满足更不迫切的用途,如此等等。
比如说,如果生活中只有一盆水,你首先要保证饮用的数量,然后水的数量继续增多,就可以用来洗洗脸,再多一些,就可以用来洗澡、洗衣服,再多一些就可以用来浇花园。理性人不会把仅有的一瓶水拿去浇花园。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行为学基础。
3边际效用递减原因:
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第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次数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②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论可以解释经济学中著名的“价值悖论”。价值悖论又称价值之谜,指有些东西效用很大,但价格很低(如水),有些东西效用很小,但价格却很高如钻石)。这种现象与传统的价格理论不一致。这个价值的悖论是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的,直至边际效用理论提出后才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解释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区分总效用和边效用。水给我们带来的总效用是巨大的,没有水,我们无法生存。但我们对某种物品消费越多,其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也就愈小。我们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后一单位水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对于水而言,钻石的总效用并不大,但由于我们购买的钻石极少,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就大了。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分配收入的方式是使一切物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
人们也是根据这一原则来把收入分配于水和钻石上的:钻石的边际效用高,水的边际效用低,只有用钻石的高价格除以其高边际效用,用水的低价格除以其低边际效用,用于钻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才能相等。
所以,钻石价格高,水的价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说,人们愿为边际效用高的钻石支付高价格,为边际效用低的水支付低价格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正在于“稀”的物品边际效用高。
问与答
问:为何在一般情况下,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答: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愿意支付的价格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的消费中。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规律称为“人类本性的一种平凡而基本的倾向”,并把这一规律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基础。
边际效用递减主要基于下述两个原因。
其一,消费者的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刺激过程,效用即是对这种刺激过程的心理感受。当消费者开始消费某种商品时,由于好奇等心理作用,最初获得的刺激比较大,得到的满足程度高,随着同一商品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同一刺激不断重复,所做出的反应逐渐减少,所得到的效用相应减少。
【想一想】你愿意连续为自己购买多件相同的外衣吗?你愿意每天吃相同的菜肴吗?请说明理由。
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城市,水资源极为稀缺,请列举水资源的家庭用途,并按重要性排序。
其二,商品用途的多样性。当一种商品同时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同用途的重要性不同时,消费者总是把第一个单位的商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此时边际效用最大;第二个单位的商品用在次要的用途上,由于商品的用途的重要性递减,消费者获得的边际效用相应递减。
4边际效用均等规律(Law of Equal Marginal Utility),是指在一定的购买预算约束下,购买多种商品。在各种商品价格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要使商品总效用最大,必须满足:MU1/P1=MU2/P2=…=MUn/Pn=λ。
预算约束方程为:P1X1+P2X2+…PnXn=m,MU商品边际效用,P价格,λ货币边际效用,X商品数量,m总预算。所谓的边际效用均等是指商品边际效用/价格均等于货币边际效用——不是指商品边际效用均相等。
假如作为消费者的你手中有1元钱,你愿意把它投到物品1的消费中,还是物品2的消费中,你会怎样考虑?也许你很容易想到,那当然是投入到同样花1元钱,能给你带来的效用更大的一方,换句话说,你会将每1元钱都花在刀刃上,也就是投入到MU/P更大的那种物品上。假设MU1/P1更大,那么你会增加物品1的消费量。随着物品1消费量的增加时,边际效用会递减(也就是MU1/P1会减小)。在预算固定的情况下,物品1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引起物品2消费量减少,随着物品2消费量的减少,边际效用递增,于是MU1/P1在逐渐减小,MU2/P2在逐渐增大,大的在减小,小的在增大,直至趋于平衡,MU1/P1=MU2/P2。这就是边际效用均等规律(Law of Equal Marginal Utility)。
戈森理论较早在经济学中应用了数学分析方法,并实际上已经完整地提出了 边际效用理论的雏形,尽管他没有明确作出 边际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也没有提出一个统一的主观 价值的尺度,然而却为后来的边际效用 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把 效用或价值看作是由人的主观欲望和感受决定和衡量的,显然是不科学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扩展资料
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即没有说明需求规律存在的原因。
由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量就表示买进商品的效用量,而消费者对两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的比率,是由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边际效用越大,愿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越高。
参考资料来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