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休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以及单休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合法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22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众乐多普法拥有很多精彩的文章,为迷茫的你指引方向,接下来介绍单休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单休工资计算公式和方法合法,让你不再为生活和工作中阅读和查找资料而烦恼。
本文目录一览:
- 1、单休工资的计算方法?
- 2、单休日工资怎么算
- 3、每月单休工资怎么算
- 4、单休制日工资计算标准是什么
- 5、单休如何计算工资
单休工资的计算方法?
单休就是一周7天的时间要上班6天,只有一天的时间休息,单休比双休多上班一天的时间,这也导致单休的工资计算方法和双休的工资计算也是不同的。
按实际上班天数即26天计算。月薪制是指按职工固定的月标准工资扣除缺勤工资计算其工资的一种方法。
1、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劳动者的出勤、绩效考核得分以及加班情况计算;
2、月计薪日为21.75天,比如某员工工资2500元,满勤24天,员工上班21天,则当月工资为2500/21.75*21=2413.79元。
3、单休,就是一个月休四天;所以每个月的应出勤天数是不一样的;有的 26天,有的27天,2月只有24天;基本工资按月满勤计算即可,26天就除以26;27天就除以27;24天就除以24。
单休工资的计算方法: 平常加班工资=工资收入/21.75/8*1.5*加班时间; 双休日加班工资=工资收入/21.75/8*1.5*加班时间; 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工资收入/21.75/8*1.5*加班时间; 劳动法规定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劳动者可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用人单位除了要支付加班费以外,还要被行政处罚。 《劳动法》第三十八条 《劳动法》第四十一条。
单休日工资怎么算
单休的日工资计算方法:日工资=月标准工资÷平均法定工作天数,在这种计算方法下,公休日、法定节假日缺勤不计算为缺勤天数。日工资=月标准工资÷30,在这种计算方法下,公休日、法定节假日缺勤计算为缺勤天数。单休,就是一个月休四天,所以每个月的应出勤天数是不一样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每月单休工资怎么算
一、1.每月统一按“月薪/21.75”来折算,如果少工作一天就按照21.75除以月工资数。加班工资的核算基数不受出勤天数的影响,是固定不变的,即日工资基数为:员工的固定月薪/21.75天,小时工资基数为:员工的固定月薪/21.75天/8小时。
2.法律规定标准的周正常工作时间为5天8小时即每周40小时。那些执行6天8小时单休工作制的,其周六上班要按双倍工资算其加班费。平时加班1.5倍,法定节假日3倍。
二、2008年元月1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规定如下:
1.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 天 -104 天(休息日)-11 天(法定节假日)= 250 天 季工作日:250 天 ÷4 季= 62.5 天 / 季
月工作日:250 天 ÷12 月= 20.83 天 / 月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 8 小时。
2.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 11 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 ÷ 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 ÷(月计薪天数 ×8 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 天 -104 天)÷12 月= 21.75 天”。
扩展资料
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8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发布)的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包括地区生活费补贴)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包括:对已做工作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岗位)工资;新参加工作职工的见习工资(学徒的生活费);运动员体育津贴。
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包括: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按工会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工资)
单休制日工资计算标准是什么
劳动者在面对单休日工资计算标准问题的时候都不清楚,单休,那计算日工资是如何计算?下面我整理了单休制日工资计算标准,供你参考。
日工资计算的两种 方法
A、 每月按平均法定工作天数21.75天计算。
日工资=月标准工资÷21.75
20.83天是按全年365天减去104个公休假日,再除以12个月计算求得。
在这种计算方法下,公休日、法定节假日缺勤不计算为缺勤天数。
B、每月按平均日历天数30天计算。
日工资=月标准工资÷30
在这种计算方法下,公休日、法定节假日缺勤计算为缺勤天数。
劳动法律根据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的规定,全体公民的节日假期由原来的10天增设为11天。据此,职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和工资折算办法分别调整如下:
一、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三、2000年3月17日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8号)同时废止。
工资计算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内在因素
所谓影响工资的内在因素,是指与劳动者所承担的工作或职务的特性及其状况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劳动者的劳动
关于劳动,可区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潜在劳动形态,也就是蕴藏在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能力,潜在劳动形态对工资的影响在不同工资体系中是不一样的,在职能工资制下,潜在劳动形态比在年资工资制及职务工资制下得到更为突出的重视。潜在劳动形态发挥的结果首先表现为流动形态的劳动,它可用劳动时间来计量,成为计时工资的依据。流动形态劳动最终会凝结为物化劳动形态,它可以用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工作数量的多少来衡量,成为计件工资的依据。
2)职务的高低
职务既包含着权力,同时也负有相应的责任。
3)技术和训练水平
原则上,技术水平越高,所受训练层次越深,则应给予的工资越高。这份较高的工资不仅有报酬的含义,还有积极的激励作用,即促使劳动者愿意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并从事更为复杂和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作。
4)工作的时间性
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通常都是长期的,而另外一些劳动者则从事季节性或临时性的工作,这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无论是以小时、周还是以月计算的,一般都比正常受雇劳动者的工资为高,其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三个:一是,这些人在工作季节或期间过去之后,可能会不容易找到工作,而在失业期间他们将没有收入来源;二是,这些劳动者在受雇期间很可能得不到社会保障的保护,因为雇主或企业通常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劳动 保险 等费用;三是,这些劳动者很可能不享受企业福利,所以,工资支出应适当高一些,以为这部分劳动者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缓解余地。
5)工作的危险性
有些工作具有危险性,妨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还有些工作具有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这样他们的工资就应当比在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工作的人的工资为高。这种高工资的作用一方面用于补偿他们的体能消耗、耐力和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安慰。
6)福利及优惠权利。
有些企业办有种种福利或给予职工若干优惠待遇,作为职工工资收入的补充,而没有福利或优惠的企业,则需在工资方面给予适当的弥补,方能维持企业骨干人员的稳定。
7)年龄与工龄。
从理论上讲,工龄并不体现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不能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因此工龄不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但在实际上,工龄往往是影响工资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这是由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决定的:
补偿劳动者过去的投资。
保持平滑的年龄收入曲线。
减少劳动力流动。连续企业工龄与工资收入挂钩能起到稳定职工队伍,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
2、外在因素
所谓影响工资的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的状况、特性无关,但对工资的确定构成重大影响的一些经济因素。与内在因素相比,外在因素更为具体而易见。
1)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
2)企业负担能力;
3)地区和行业间通行的工资水平;
4)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
6)产品的需求弹性。
猜你喜欢:
1. 六日制工资计算公式
2. 保底工资2000每周单休怎么算工资
3. 日工资计算方式
4. 公司单休工资计算方法
5. 单休周末上班工资怎么算
6. 月薪制的加班工资怎么计算
单休如何计算工资
一、月实际工资=月工资÷21.75×实际出勤天数
二、法律依据:《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制度计薪日”即用于日工资的计算的月计薪天数,在工资发放的时候与许多考勤项目相关,如扣除事假、病假工资,加班费计算,工作不足一个月时的工资计算等等,都与“制度计薪日”及日工资数相关。
三、月计薪天数、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方法为: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不扣除11天的法定节假日)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四、《劳动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十五条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