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经济管理案例分析 经济管理案例分析题
有缘千里来相见,希望经济管理案例分析经济管理案例分析题能很好的解决你要查找的问题!众乐多普法和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2010经济管理案例分析题
案例1:新成立的行政处
某局机关因工作需要,新成立了一个行政处,由局原办公室副主任李佳任处长,原办公室的8位后勤服务人员全部转到行政处。李佳上任后便到处物色人才,又从别的单位调进5位工作人员。这样,一个14人的行政处便开始了正常工作。
李佳38岁,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在没有配备副手的情况下,开始倒没有什么,可是时间长了,问题也就多了。因为在行政处,不管是工作分配、组织协调,还是指导监督、对外联络,都是李佳拍板定案。尽管他工作认真负责,每日起早贪黑,也适应不了如此繁杂的事务,哪个地方照顾不到都会出乱子。行政处内部开始闹矛盾,与其他部门也发生了不少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局领导决定调出李佳,派局办公室另一位副主任王强接任行政处处长。王强上任后,首先,着手组建行政处内部组织机构,行政处下设四个二级机构:办公室、行政一科、行政二科、行政三科。其次,选调得力干将,再从原来的局办公室选调两位主任科员任行政处副处长,从业务处选调3位副主任科员分别任三个科的科长,其余科长、副科长在原来的13名工作人员中产生。王强采取这些做法,目的就是改变行政处的沉闷空气,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处的工作效率。
这样,一个19人的行政处在3位正副处长、8位正副科长的领导下,再次以新的面貌投入到工作之中。但是过了不久,行政处的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糟糕了。有些下属认为王强经常越权乱指挥,他们的工作没法开展;有的下属则认为王强到处包办代替,没事找事干,和科长争权;有的人认为行政处官多兵少,没有正经干活的。不到半年,行政处又陷入重重矛盾之中,不但人际关系紧张复杂,而且大家都没有干劲。王强带来的几个人也要求调回原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王强只好辞职。但他很困惑:自己工作热情很高,为什么还领导不好行政处的工作?
根据上述情况,请结合管理学的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理论谈谈李佳和王强为什么没有做好工作?如果组织上让你接替王强的处长职务,你会怎样去做?
案例2:新校长赵波
某所中学是所教学质量落后的初级中学,原任校长无力改变局面而辞职。新任校长赵波,原来一直教差班,积累了一些治乱的经验,做学生工作得心应手。但现在当了校长,工作对象不仅有学生,也转向了自己的同事,他认为工作方法也该变了。
在学校乃至许多知识型单位里,影响局势的有时不是权力而是一些圈子。人们依据自己的爱好、年龄和利益建立了许多圈子,像桥牌圈、旅游圈、文学圈等,一些出色的人物自然便成了这些圈子的头。这些头儿由于带有一种分庭抗礼的意味,自然不为领导喜欢,因而在许多问题诸如分房、职称和晋升等就不顺利。于是他们就很不满,对领导工作自然也不支持。
许凡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毕业于重点大学,因假期在外旅游时,遇到铁路塌方受阻未能按时到教育局报到,被发落到这所初级中学当数学老师。这个人精明能干,热情开朗,专业功底又好,平时从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工作也三心二意。而他周围却总聚集着一拨追随者。他热衷于打桥牌,数学组都被他拉入桥牌队伍,一下课就切磋牌技。因此,每次数学组成绩总评和其他学校比都要低几十分。
赵波知道许凡已成了左右数学组局势的实际上的组长。他心里十分清楚,数学组的教师们并非不求上进,只要工作做到家,措施得力,他们的积极性是不难发挥出来的。
针对这种情况,赵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也与职工进行了多次谈话,并解决了一些职工的困难,比如针对双职工无时间照顾孩子,就帮他们把孩子送入幼儿园,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成立了桥牌俱乐部,结果,期终考试的成绩,许凡的班上数学总评超过了其他班30分,而其他职工的工作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请结合管理学的群体理论和员工激励理论谈谈赵波上任时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你是赵波,你还会做哪些工作?
案例3:“出埃及”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的祖先)曾经在古埃及居住了430年,在埃及法老王的奴役下,历经屈辱和苦难。上帝派摩西(Moses)去拯救他们。大约在公元前1446年,摩西带领希伯莱人走上了自由的道路。当时,光步行的男子就有60万之多。
一路上,摩西指挥希伯莱人击退了埃及人、战胜了亚玛力人,克服了缺水断粮等重重困难,并且按照上帝的旨意颁布了“十诫”和其他许多规定或条例。“十诫”中包括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不要偷盗、不可作假见证诬陷他人、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和财物等内容。摩西还杀掉了那些违背诫律的人,甚至包括他哥哥亚伦的两个儿子。因此,人们对他十分敬畏,心甘情愿地追随他、服从他。
摩西的岳父叶忒罗是米甸很有威望的祭司。有一天,叶忒罗来看摩西。摩西听说岳父驾到,立即迎出帐篷,向他下拜,与他亲吻,彼此问安,然后把他让进帐篷里去。摩西向他讲述了一路上的遭遇,并且与他共进晚餐。
第二天,摩西仍然像往常一样,坐在帐篷前审理事情。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并做出处理。而百姓们排着长队,站在左右,有的人甚至站了一整天也没有轮到自己。
叶忒罗看见摩西所做的事情,就说:“你这样做不好。你和这些百姓必都疲惫,因为这么多人的事务太重,你独自一人办理不了。现在你要听我的话,我为你出个主意。你要从百姓中拣选有才能的人,也就是敬畏上帝、诚实无妄、恨不义之财的人,派他们作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由他们去管理百姓;你要将律例法度教给他们,告诉他们当行之道,当做之事。这样的话,小事他们自己可以审理,只有大事才会呈报到你这里来。你若这样行,你就轻省些,他们也可以担当此任。”
摩西听从了岳父的话,按着他所说的去做,挑选并任用了各级官员,建立了一个下级长官服从高级长官,全体官员都归他领导的组织形式,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希伯莱人追随摩西在沙漠中走了四十年,历经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千回百折,最后终于进入迦南的境地。
通过这个案例,请讨论:(1)摩西为什么能够得到百万之众的敬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2)叶忒罗的建议对我们今天的管理有何启示?怎样理解叶忒罗提出的官员选拔标准?
案例4:通用汽车公司的改革
1920-1921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了。公司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这时,皮埃尔·S·杜邦兼任总经理。阿尔弗雷德·斯隆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改革的进程。这场改革从1921年起一直持续了10年。
斯隆分析了“通用”公司的弊病,指出公司过去将领导权完全集中在少数高层领导人身上,他们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反而事与愿违,造成了公司各部门失去控制的局面。他认为,大公司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应以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二者之间的协调为基础。只有在这两种显然相互冲突的原则之间取得平衡,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由此他认为,通用公司应采取“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组织体制。根据这一思想,斯隆提出了改组通用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并第一次提出了事业部制的概念。
斯隆将管理部门分成参谋部和前线工作部(前者是在总部进行工作,后者负责各个方面的经营活动)的做法很为大家熟悉,这种分组在19世纪较大的铁路公司里已经成型。现代军队,特别是普鲁士军队也率先使用了这种组织形式,许多概念同时在工业公司里获得发展。斯隆也确实用过军事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他正要在通用汽车公司里干什么。
斯隆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品种是有缺陷的。他说:“我们的车在一些地方太多,而在另一些地方却没有。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是开发系列产品,在竞争出现的各个阵地上对付挑战。”他认为:通用汽车公司出产的车应从卡迪拉克牌往下安排到别克牌、奥克兰牌,最后到雪佛来牌。这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产品阵容。1925年增加了庞蒂艾克牌和奥尔兹莫比尔牌;后来又淘汰了奥克兰牌,增加了拉萨利牌;再以后拉萨利牌也被淘汰了。
为此,他在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种部门的结构,将力量最强的汽车制造单位集中成几个部门。每个不同牌子的汽车都有自己专门的管理人员,每个单位总经理相互之间不得进行合作和竞争。这意味着生产别克牌的部门与生产奥尔兹莫比尔牌的部门都要生产零件,但价格和式样有重叠之处。这样,许多买别克牌的主顾可能对奥尔兹莫比尔牌也感兴趣,反之亦然。这样,斯隆希望在保证竞争的有利之处的同时,也享有规模经济的成果。零件、卡车、金融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其他单位差不多有较大程度的自主权,其领导人成功获奖赏,失败则让位。通用汽车公司后来成为一架巨大的机器,但斯隆力图使它确保有较小公司所具有的激情和活力。
斯隆的战略及其实施产生了效果。1921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21.5万辆汽车,占国内销售的7%;到1926年底,斯隆将小汽车和卡车的数量增加到120万辆,拥有了40%以上的汽车市场;1940年该公司生产车180万辆,已达该年全国总销量的一半。相反,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1921年是56%,而1940年则下降到19%,不仅远远落后于通用汽车公司,而且排在1921年甚至还不曾出现的克莱斯勒公司之后。这是美国商业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沉浮升降之一。
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斯隆创立的事业部制有何优缺点?并谈谈斯隆为什么能够使通用汽车公司重焕生机?
案例5:通用电器公司的情感管理
通用电器公司创建于1878年,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在公司创业的100多年后,1991年销售额达到602.36亿元,利润额为26.36亿元,雇员284000人。在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排名第8位。通用电器的成就,与它采用的注重员工情感的人本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通用电器认为情感管理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即理解雇员心理、企业就是大家庭、公司内民主、员工第一等。
一般公司按个人或部门业绩、个人专业能力等依据来实施管理者晋升和考核。可通用电器公司请出了“莎士比亚”来协助人才管理,可谓蹊径独辟,别开生面。公司制订的经理晋升考核制度不同寻常。升级考试命题并不是来自经济学典籍,也不是来自那些晦涩难懂的经营理论专著,而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部,试卷则是写一篇我们常说的“读后感”而已。开始时许多人百思不解,甚至提出意见。后经专家一语道破,才恍然大悟:这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试想连一部世人皆知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尚不得而知的人,又怎样去理解公司内部成千上万的雇员的心理呢?
将企业培养为一个大家庭是一种“高感情”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到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时代,其重要内容不再是板着面孔式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一门融进了管理者对职工、对事业献身精神的独特的艺术。实践证明,高技术企业竞争激烈,风险大,更需要这种“高感情”管理。它是医治企业官僚主义顽症的良药,也是减少内耗、理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斯通就努力培养全体职工的“大家庭感情”的企业文化,公司领导和职工都要对该企业特有的文化身体力行,爱厂如家。从公司的最高领导到各级领导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欢迎本厂职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对于职工的来信来访能负责地妥善处理。公司的最高首脑与全体职工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生动活泼的“自由讨论”。通用公司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从上到下直呼其名,无尊卑之分,互相尊重,彼此信赖,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亲切。
至于公司内民主,通用公司别出心裁地要求每位雇员写一份“施政报告”,从1983年起每周星期三由基层员工轮流当一天“厂长”。“一日厂长”9点上班,先听取各部门主管汇报,对全厂营运有了全盘了解后,即陪同厂长巡视部门和车间。“一日厂长”的意见都详细记载在《工作日记》上。各部门、车间主管得依据其意见,随时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干部会上提出改进后的成果报告,获得认可后方能结案。各部门、车间或员工送来的报告,需经“一日厂长”签批后再呈报厂长。这项管理制度实行以来,成效显著。第一年施行后,节约生产成本就达200万美元,并将节约额的提成部分作为员工们的奖金,全厂上下皆大欢喜。
所谓员工第一,不但强调尊重员工,而且表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优先性。1990年2月,通用公司的机械工程师伯涅特在领工资时,发现少了30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加点应得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便给公司总裁斯通写信:“我们总是碰到令人头痛的报酬问题。这已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感到失望了。“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三天之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他们利用这件为职工补发工资的小事大做文章。第一是向伯涅特道歉;第二是在这件事情的带动下,了解那些“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问题,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第三,向著名的《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件的全过程,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通用公司“员工第一”的管理思想。
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通用电气公司为什么要强调管理干部理解雇员心理的能力?“伯涅特事件”后,通用电气公司为什么要小题大做?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题和答案
甘肃省南部某乡镇企业与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要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开办一个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质奶粉为主要产品的奶牛厂,由于该厂地处畜牧区,当时该地区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长决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但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面貌,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一)试选择以下题目之一,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从供需均衡角度看,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什么?
(3)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如何从事上述决策?
--------------------------------------------------------------------------------
一、机会成本的定义
经济学中对"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他不同于会计成本,即使你所作的决定表面上能取得收益,但由于你所放弃的另一个机会可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实际上你还是亏损。
二、结合案例分析
1.第一个决策不妥
从本例来看,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当地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兴办奶牛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事实上,如文中所描述“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可见奶牛厂的确是有利可图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型企业生产灵活,易于转行,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GE传奇CEO杰克·韦尔其,在其担任通用电器的CEO期间,就努力使象通用电器这样的大企业能够象中小企业一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通用电器成为世界企业20强之一。所以像牛奶厂这样的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是必要的,也正是其长处所在。该厂长看到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好,考虑是否转行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可以说明智之举。但是在作出卖掉奶牛厂,新建皮革厂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下面这个问题:奶牛厂和皮革厂谁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当地发展奶牛场是有优势的,一来牛奶需求日益增长,二来当地处于畜牧区而牧场又较少,市场是供不应求的,远未达到饱和。相关材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对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将大增。中国奶业协会2005年6月发表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达到0.93,乳制品是城镇居民收入需求弹性最大的动物性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达到了0.674,也就是说,收入增长1%,乳制品消费增长0.674%。国际乳业联合会主席吉姆·贝格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乳品的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今后的市场潜力足以使产品更加多元化。解决奶源问题、提升消费者能力、生产新鲜乳制品将是中国乳业未来的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21.7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据规划,中国计划到2010年把人均占有的奶量提升至28千克,到2023 年再提升至42千克以上。
乳品在二十一世纪初依然还有如此巨大的上升空间。更何况,在八十年代末,中国乳品市场正处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阶段,兴办乳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皮革业迅速发展,皮革原料紧缺,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皮革原料的价格高涨。由于当时皮革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将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该市场。由于更多的生产者争夺这一市场份额,随着工厂的增加和产量的扩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牛皮原料的市场供给开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供需平衡点,发生了生产过剩,导致牛皮原料市场开始出现疲软,利润开始下滑,部分小企业开始亏损。皮革制品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a: 虽然说机器效率快,但以MorTex公司原来的计划,每天5400单位服装,成本大概记为:
(5400-1800)÷200×50+600=1500元。如果该公司又购买一台制衣机则核算成本两台机器成本就有600×2=1200元,与原来的成本只相差300元,这三百元只够给300÷50=6个工人的工钱,那也就增加机器之后成本不能超过原来,但产量要达到5400单位服装。那我们再来核对下增加机器后的产量吧,1800×2+200×6=4800单位服装,少于5400单位服装,要完成就得增加成本。所以说不能降低生产5400单位服装产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