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流动性陷阱
有缘千里来相见,希望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能很好的解决你要查找的问题!众乐多普法和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
像货币供应量增加(假定货币需求不变),那么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和利率都不会发生变动。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扩展资料:
造成流动性陷阱原因:
整个宏观经济陷入萧条之中,需求不足,居民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甚至为零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仍旧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仍旧对未来持悲观态度,使得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宁愿持有流动性最好的货币,也不愿投资和消费。
此时央行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储蓄起来,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造成货币政策失效。
另一方面,当市场利率降至很低的水平时, 人们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同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当利息收入太低时,几乎每个人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穷大,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参考资料来源: -流动性陷阱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最早由凯恩斯提出,指的是当经济中的利率水平低到接近于零的程度,此时货币的需求弹性将趋向无限大,传统货币政策失效。
具体来说,由于利率极低,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向社会投放的流动性,将转化为储蓄从而凝滞于银行系统内,无法对资金价格造成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成。
这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理论,当一个经济体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就会出现一边央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源源不断注入流动性,但另一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却萎靡不振,经济增长乏力。简言之,市场上不差钱,但动不起来,经济因此陷入焦虑和困顿。
首先捅破“流动性陷阱”这层窗户纸的是一位央行官员。7月17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公开场合称,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企业有流动资金而不进行投资。可以说,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程度上的‘流动性陷阱’。”
扩展资料
“流动性陷阱”现象下,市场通常处于萧条中,经济体内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幅减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瘫痪。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较低,市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利率失去撬动投资和消费的杠杆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 -流动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