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专利以及杂交水稻专利卖给美国多少钱
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众乐多普法小编有幸给你分享杂交水稻专利杂交水稻专利卖给美国多少钱,快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面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什么不申请专利?
-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算不算专利?是他发现还是他发明的?应该叫杂交水稻技术吧?
- 3、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呢!
- 4、杂交水稻技术是卖给其他国家还是无偿分享?
- 5、袁隆平是如何发明出杂交水稻的?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什么不申请专利?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但是不能获得专利权,原因是《专利法》25条第四项规定,植物新品种不能申请专利权。而且杂交水稻技术是国家立项,国家提供资金。
第二十五条 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
(一)科学发现;
(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动物和植物品种;
(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专利权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我国于1984年公布专利法,1985年公布该法的实施细则,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扩展资料
在杂交水稻发现的那个年代袁隆平不可能申请什么相关专利,而且我国的专利法也还没有实施(1984年实施)。
国际通行的规定是专利有效期为20年,第一个杂交水稻是1975年育成,即便是当年就能申请专利,而我国在之后的20年中也全部采用WA CMS胞质选育杂交种,那么这样的话也仅仅是20年的专利费用。而且专利费不可能高,因为杂交水稻并不像杂交玉米一般那么受欢迎。
杂交水稻虽然单产很高,然而品质却并不高。20年的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份额也仅仅30%的样子,而如果收取专利费的话,那么这个份额也没有。这是可以肯定的。在这样的期限内,如此缓慢的推广,指望成为首富显然是不现实的。
参考资料: 杂交水稻
专利法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算不算专利?是他发现还是他发明的?应该叫杂交水稻技术吧?
1、杂交水稻不能算专利,而杂交水稻的杂交技术培育的方法算专利。
2、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3、袁隆平于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
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杂交水稻
参考资料来源: ——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呢!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但是不能获得专利权,原因是《专利法》25条第四项规定,植物新品种不能申请专利权。而且杂交水稻技术是国家立项,国家提供资金。
第二十五条 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
(一)科学发现;
(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动物和植物品种;
(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对前款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
专利权是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我国于1984年公布专利法,1985年公布该法的实施细则,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专利(pat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后来指英国国王亲自签署的独占权利证书。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据实证统计分析,专利包含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95%。
杂交水稻技术是卖给其他国家还是无偿分享?
杂家水稻技术是有专利的,如果要得到这个技术,需要付费购买专利才可以得到,而不是无偿分享的。
袁隆平是如何发明出杂交水稻的?
杂交水稻不是袁隆平发明的,在国际上,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以钦苏拉包罗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粳稻:矮秆、叶窄、色深和米粒短,杂交稻三系配套。 颜龙安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而袁隆平的研究进展却不是很顺利,1974年才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5年以后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大规模试种。与同类杂交稻品种相比,“南优2号”的确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却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后来,洞庭湖地区几十万亩水稻遭遇矮缩病,颗粒无收,“南优2号”也因此被逐渐淘汰。
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来自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汕优63”,这个初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10万元的项目,却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横扫中国大地,最高峰时期曾经占据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45%,累积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21%(2006年数据)。更关键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杂交稻刚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广严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将几十万公斤种子封存。由于汕优63对稻瘟病的优良抗性,杂交稻才得以真正进入国人的视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曾说,“汕优63救了杂交水稻的命”。
随后,在1997年时,来自江苏农科院的邹江石培育出了“两优培九”,并表现出优异的品质,在2002年后接替“汕优63”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