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的定义以及造谣的定义和范围
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众乐多普法小编有幸给你分享造谣的定义造谣的定义和范围,快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面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法律上对编造谣言的定义?
- 2、造谣罪怎么定义
- 3、什么叫造谣?
法律上对编造谣言的定义?
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来规范网络谣言违法行为,其中现行的法律主要有5部,在2012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就规定了对“散布谣言”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进行拘留或罚款的行政处罚;《邮政法》规定了不得利用邮件寄递含“散布谣言”的物品,从而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了对利用互联网“造谣”等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针对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并且网民们相互跟风、盲目转发导致了这些虚假信息的扩大传播,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了对“网络造谣”的行为要负刑事责任。
造谣罪怎么定义
我国相关法律中没有造谣罪的规定,而是根据造谣行为的具体情况,分为诽谤罪、诬告陷害罪等。
【法律分析】
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什么叫造谣?
谣言有两个要素:1 虚假、缺乏事实依据的信息;2 以公众的正常思维水平和辨析能力难以辨别真伪。“隔壁班学霸这次只考了90分”,这个也可以是谣言。但是,是否要求传播虚假信息的人 承担法律责任,不仅要满足虚假、难以辨别真伪这个条件,还需要具备“主观恶意”和“危害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两个要件。因此,谣言的法律规制和规制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实际上没有区别,都需要满足“过错(故意/过失)+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应负法律责任”的等式,lz的问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因此,不具备主观恶意(故意)或者达不到损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后果的传谣,不应当负担法律责任,即使传播的客体确实是虚假的信息。
当然,什么是主观恶意,什么情况才会导致损害公共秩序和安全,这考验到执法者的基本立场,对言论自由是“保护”还是“限制”。很多时候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是两回事,政府关注的是秩序,而公众关注的是安全,两者立场不一,导致公众关注谣言的内容而政府关注传谣的行为,政府不对传谣者的目的进行分析只凭其传谣的举动就采取行动,对主观恶意和损害结果进行夸大解释。这种政府和公众之间立场的差别本来是可以指望对法律的正确执行来消减和疏导的。